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63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公益性国企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考核体系也不以经营利润为指标。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年增长率为7.7%。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向价值链上端移动,公司日益用最先进的机器来取代工人。
中国服务业每创造一个单位的GDP,所需的劳动岗位比制造业和建筑业要多约35%。毕竟私人消费增加意味着中国的储蓄盈余终结——再也不能被无限期循环利用,并转化为美国国库券等美元资产。因此,其经济模式催生了一种劳动集约、资本密集的增长变量。他们最担忧的是影子银行会引发信贷泡沫,中国可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一直很难在增长率低于10%的情况下实现上述目标,因为在旧模式下,每个单位的产出并不能产生足够的工作岗位。
然而服务业提供的不仅是劳动密集的增长路径。相对制造业,它们使用的能源更少,碳排放量低。五、排除干扰渡过难关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形势很严峻,软着陆还是硬着陆其实都不要紧,关键是首先要搞清楚困难的性质,是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将尽所致呢,还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的困难性质不同?其次是我们会怎样渡过难关。
或者说,只要走上工业化道路,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此外,中国资本走出去还会引起更多的国际经济摩擦,政府和企业迟早要在自由贸易的大旗下找到有效措施,缓解贸易摩擦并继续走向世界。中国会毫无例外地步英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后尘,通过金融项目国际收支逆差输出资金,缓解国内流动性膨胀的压力,开拓海外市场,支持中国产业资本的全球化,继续支持中国的工业化。直到中国企业开始具备真正的竞争力,境外企业也开始因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而倒闭。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劳动成本低,适合发展低端制造业和服装业等等。马克思主义强调银行是公器,不可以为私人牟利,因此列宁主张银行国有化。
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将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平稳地从传统国营企业转移到新型企业群。随着低端制造业的发展,中国企业为了提高利润不但逐渐走向了经营管理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也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经济发展有不同发展阶段的逻辑次序,从农业国到工业化,从低端工业到高端工业,从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到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经济等等,其背后是有发展规律的。不能将经济发展问题与资源禀赋混为一谈,二者不是同一层级的经济问题。
在那些知名跨国公司还没有发现中国有任何一个值得重视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及世界了。第二,苏联凭借计划经济制度在短期内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第二个计划经济的改革尝试发生在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铁托(总统)和卡德尔(经济学家)曾尝试用工人自治企业来摆脱计划经济中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第四,中国必将逐渐走上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
三、中国工业化逻辑:工业化、外向型、流动性膨胀、走向世界工厂对于已经显示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工业化市场经济来说,靠外需拉动是一个普遍规律。中国1998年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了33%,1999年为35%,2000年为30%,其中农业银行2001年的不良贷款率曾经达到了42.12%(国家统计局)。
由此开始了针对计划经济改革的漫长历程。对个别金融资产或个别银行失去信心,就会引起抛售某种金融资产或从银行抽出资金的行为。
四、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国经济成功市场化转型,中国经济至今一直是在高增长的状态下运行的,在理论上总结中国经济的运行特征不但是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只不过美国是在金融危机时才需要国家信用支撑崩溃的银行信用,而中国银行系统本身(四大国有银行)就是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的。根据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美国、英国在80年代以前,德国、日本在经济起飞之后的工业化时期其金融项目的国际收支都是持续逆差,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都是持续顺差的。内部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大幅度减小,政策调控手段就会增加,效率就会提高。中国的虚拟经济比津巴布韦大,却不如日本,更不如美国。《政治经济学评论》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 。
中国原来连低端制造业都没有,按此理论,中国本应至今还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就行了,不必搞什么工业化。但是,中国的民进国退不能等同于私有化,其区别在于:它既减少了国营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出最初的市场,又没有人为地消灭国营企业,而是在迫使国营企业面向市场的同时大幅度收缩,并逐渐退入资源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这也使得中国免于陷入俄罗斯式的资源经济陷阱和寡头经济陷阱。
一方面持续流动性膨胀对国内物价、房价形成巨大上升压力,另一方面传统治理经济过热的围堵性政策作用越来越弱。80年代末,中国与世界来到了一个历史性选择的十字路口。
第二,中国金融系统失去了金融危机这个自动清道夫,就要由监管部门定期处理呆、坏账,定期处理问题银行和金融机构。计划经济对经济落后国家曾经有巨大的吸引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批落后国家模仿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国有化和经济计划,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等,也有过国有化浪潮。
第三,其高度平均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短期内解决落后国家吃饭问题的一个便捷方法。人民币国内贬值境外升值的不对称压力造成了中国资本国际化的动力。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改革计划经济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在将市场经济的优点与计划经济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理念下进行的。越是重大变革,越是要经历困难的时期,长期和反复陷入同一类困境是逼迫人们认识大趋势的最有效方式。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不是仅仅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一,而要逐渐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中国不会因流动性奇缺导致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流动性充斥的现状,中国M1总量占 GDP的比例(69%)远远高于美国(12%)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加上央行的支持,四大银行体系的结算功能不存在因流动性短缺而瘫痪的可能。
中国经济市场化初期,国营企业的大部分社会功能尚可勉强维持,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它们是经济改革过程中几乎被燃尽的蜡烛(大部分消失,少量浴火重生)。这就是说,以债券市场为核心发展中国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关键不在于世界经济排名,而在于搞清楚中国经济高增长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可以持续多久。传统国营企业在经济转型初期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承担了几乎一切改革的成本,特别是替非国营企业承担了转型过程的大部分社会成本。
看起来很像金融国的英国是从工业化国家发展而来的。中国经济是13亿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其经济发展既不可能被限制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也不可能被限制在经济活动的某些局部领域。中国经济困境的逻辑:市场化和工业化导致中国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越来越大。从全球视野来看,计划经济的改革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60~70年代以排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原则的初步尝试阶段。
1.走向外向型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在1997年第一次遇到了内需不足的问题,靠外需拉动当然就是第一个低成本的解决办法。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率不过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刺激所致,用利润考核刺激企业,用奖金刺激劳动者,计划经济的效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
从理论上认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内在逻辑,梳理和概括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制度特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有利于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也将为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增添中国因素。这些传统国营企业最后的功能不是生产,而是最低程度的社会保险,是下岗职工最后的庇护所。
注释:①科尔奈:《国营企业的双重依赖——匈牙利的经验》,《经济研究》1985年第10期。2.双顺差与输入型流动性膨胀中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造成了贸易的持续顺差,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
发表评论